代「2011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」開幕辭
去年秋天,我們在微涼的英國布里斯托,頂著微微的海風低頭行走。剛剛看過一位比利時人在異鄉紐約拍攝18年的作品The Legend of Pale Male,看似一個紅尾鵟在紐約高級住宅區繁殖的故事,事實上也講了一個生態攝影工作者的歷程。再前一天,則看了勞伯.麥克法蘭現身說法的The Wild Places of Essex,他如同詩歌般的誦詠,直讓評論家譽之為寫給土地的情書。當來自法國的Patrick Rouxel幾乎以一人之力完成的Green得到了Wildscreen 2010影展的最高榮譽WWF金貓熊獎,我們隨著所有人歡呼、叫嚷。
然而「眼界始大,感觸遂深」,這並不全然是個愉快的旅程,帶回台灣的當然有許多的收穫以及更多的疑惑。但可以確信的是,我們所接觸的是一個影像敘述的抒情傳統,背後有深厚的科學、藝術、技術基礎。如果這些都能與我們台灣的朋友分享,相信在可以預見的將來,台灣自然影片的土壤將會更加豐厚,進而萌發出嫩綠肥美的新芽。
基於分享的前提,我們產生出一個瘋狂的念頭:能不能把被譽為「綠色奧斯卡」的Wildscreen影展邀請到台灣?「有可能嗎?」這是我聽到最多的回答,但時任Wildscreen執行長的Harriet Nimmo小姐卻開啟了一個綠燈,然後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的同仁大力支持下,「2011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」得以在今日呈現在各位面前,在不到10個月的聯繫籌備下,這大概可以算是距離奇蹟不太遙遠的成績吧!
既然瘋狂,那就不妨盡量大膽一些。於是我們規劃的內容中,引進21部得獎或是入圍的佳作,精心規劃的內容型態,就是希望我們的觀眾能夠看到最多元的內容型態;邀請3位英國資深自然影片工作者,進行6節研習的課程,目的在於提供現役或是未來的本土工作者,一些不同的視野與觀點;由Wildscreen總部精心規劃的研討會,則希望針對台灣自然影片工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可能性。我們認為唯有從觀眾、從業人員以及出資的買主同時著手,才能讓大家一起前進,同步地建立傳統,屬於我們自己的抒情傳統。
這個Mission Impossible,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成了Mission I'm Possible。一一謝過的話,可能需要單獨一頁的篇幅,沒有他們真的什麼事情都不可能。我們銘記在心,不會或忘。而我們只是帶回火種,目的無非是想與你分享一點的光芒與熱度而已,但是在你們的協助下,或許足以成為一場燎原之火,那麼能夠在台灣看到更多、更好的自然影片,則我們的心願足矣。
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謹識